中食網 -> 茶葉 -> 正文
深度剖析小罐茶的“精品主義”
時間:2018-05-02 16:11:12 來源:中食網

  《茶道》 韋爾楊

  12 款來自原產地、出自大師之手且等級統(tǒng)一的代表性名茶,每罐重量都是4克,價格都是50元/罐。換句話說,小罐茶金罐銷售的所有茶品,不分茶類,均為6250元/斤。

  這樣的價格,算不算貴?行業(yè)內外,眾說紛紜,似乎更多的是質疑。但眼睛雪亮的消費者們都以實際行動——掏腰包來為小罐茶點了贊。小罐茶為何能在如云似海的中國茶企中脫穎而出、一“泡”走紅并成為被模仿甚至被“山寨”的對象呢?

  原因很簡單,品質和標準。小罐茶從種植、采摘、加工、包裝到銷售品飲,將整個茶產業(yè)鏈一貫到底,竭盡全力為保障茶葉品質服務,并逐步構建起自己的標準體系。

  “大師”站臺,茶品有靈魂


  驚蟄一過,很多花便扎堆開放了。安溪虎邱鎮(zhèn)高建發(fā)茶莊園里,隨山勢起伏的茶田間,點綴著桃花、櫻花、山茶花等春花,爭奇斗妍,好不熱鬧。

  望著自家茶園里的明媚春光,高碰來的腳步不知不覺地輕快了起來。他時而撫撫花,時而又彎下腰看看茶叢間冒出的新芽,那神情就像在端詳一件精美的藝術品。

  同許多制茶師一樣,高碰來的話很少,也不善于表達,和他打交道的多是一枚枚青青茶葉。在他眼中,每一次制茶,都是人與茶的互動交流的過程,或者說是一種“對話”。只有真正深入到茶里,摸清它的“脾性”,才能做出一泡好茶。

  福建是中國烏龍茶的發(fā)源地及重要產區(qū)。烏龍茶屬于半發(fā)酵茶類,最考驗制茶師傅功力的地方也正是在“半”上,曬青、做青、殺青、烘焙,每道工序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都要做到恰到好處。因此,要做出一泡“七泡有余香”的正味鐵觀音,無疑需要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。

  高碰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溪烏龍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。 從18歲開始,高碰來就下苦功學習制茶技術。烘焙是鐵觀音初制工藝中的最后一道工序,也是一個很能體現(xiàn)制茶師“功夫”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高碰來在積累前人制茶經驗的基礎上,獨創(chuàng)了“五波烘焙法”。這一焙法的最大優(yōu)點,就是能夠根據(jù)鮮葉的特點,靈活掌握調整烘焙的時間和溫度,將“看天做茶、看茶做茶”的古老制茶技術原則發(fā)揮到爐火純青。

  每款小罐茶背后,都有一位像高碰來這樣的大師,鄒炳良(普洱茶)、戚國偉(龍井茶)、王順明(大紅袍)、林振傳(白毫銀針)、林乃榮(茉莉花茶)等。他們專注于做茶,對茶懷有虔敬,制茶精益求精,每一泡都蘊藏著赤誠匠心。如同畫作之畫家,每款茶都是各位大師的代表作,不僅有手作的溫度,還有文化靈魂。

  源頭嚴控,贏在“起跑線”


  近些年來,隨著農殘、重金屬、有害微生物等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把茶推到風口浪尖,即使是知名品牌茶企也未能幸免,加之各種謠言的推波助瀾,讓神經早就脆弱不堪的消費者們更加疑惑和不安:市面上的茶,到底還能不能喝?

  沿著茶產業(yè)鏈向上追溯,一杯茶,最初的形態(tài)是茶樹上的鮮葉,它的好壞對成茶品質有決定性作用。因此,茶從源頭開始就必須嚴格把控。

  作為源頭的前提是每一片茶青都應出自原產地乃至最核心產區(qū)。就跟“南橘北枳”的道理一樣,所有大家耳熟能詳?shù)拿,其標志性的色、香、味、韻,都是某一地域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(huán)境孕育出來的,并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。產自非原產地的茶,從外形上看別無二致,甚至比“正山”做得還要美觀,但一開湯,高下立見。就拿鐵觀音來說吧,除了安溪,華安、大田、尤溪、壽寧等省內地區(qū),江西、云南、貴州等省均有出產。相比之下,后者的“音韻”會遜色不少。

  高碰來打理的茶莊園,海拔均在850米以上,茶園里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植被,并根據(jù)不同的季節(jié)套種觀賞花卉。這些花卉的花期基本與茶季同步,形成“兩季茶,兩季花”的模式,即春開油菜花,秋開格桑花,與茶叢交織如彩錦一般爛漫繽紛。

  “套種是一種常見的茶園栽培管理方式。利用茶樹與其它植物相互依存的關系,來改良土壤,調節(jié)小氣候。譬如,油菜花可以吃,也可填埋肥田。格;ǚN植密度大,花香會有驅蟲的作用。今年如果不是為了讓土壤休養(yǎng)生息,往年這個時節(jié),油菜花已經盛開,就會吸引很多游客來茶山游玩。”高碰來說,“不但茶、花套種,茶園梯壁還種上草,可保溫、保水,草刈除填埋后,還能作肥料,這有利于茶樹生長、病蟲害防治!

  生長在這樣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中,茶葉原料自然優(yōu)質,就先贏在了“起跑線”上。但,這還僅僅是開頭。鮮葉經制茶師之妙手變成毛茶,還要經過精制,才能成為茶品,這一過程中的安全衛(wèi)生質量同樣不容忽視。高碰來制作鐵觀音的茶廠是按照日本食品級工廠來建設,茶葉安全程度不言而喻。

  像高碰來這樣橫貫產業(yè)鏈上、中、下游的實力派合作伙伴,正是小罐茶團隊耗費4年多時間行走了40萬公里尋找到的。高碰來說,從2012年開始,小罐茶創(chuàng)始人杜國楹每年都會來一次,看看茶山,泡泡茶。

  統(tǒng)一標準,消費更簡單


  “小罐茶要做‘最干凈的茶’,他們對茶葉品質標準的要求,絲毫不亞于日本客戶。”高碰來說。

  小罐茶的茶品“質”成一格,從形、色、香、味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近乎苛求的甄選體系。小罐茶副總裁徐海玉介紹,僅揀剔這道工序,就耗費了很高的人力成本,如果加上上游合作伙伴在揀剔環(huán)節(jié)的付出,每公斤茶的人力成本就要200元。

  高碰來抓起一把凈茶,給我們算了一筆“賬”:鐵觀音通常是七斤鮮葉制得一斤毛茶,而要成為“小罐茶”,根據(jù)對方的要求,必須經過4次人工篩選揀剔,揀掉茶梗、發(fā)酵不勻的葉片、粗老葉及非茶類夾雜物,色澤、整碎不一的茶也要挑出來。挑揀后,一斤毛茶只剩25~30%的精茶。成本之高,可見一斑。

  除了依托合作伙伴現(xiàn)有的茶園基地、加工工廠等基礎設施外,在2017年底,小罐斥資15億元正式開工建設黃山中央工廠。據(jù)介紹,這家工廠是按工業(yè)4.0標準打造的現(xiàn)代化智能工廠,并致力于打造成一個創(chuàng)新基地與集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。

  “我們通過投資上游,建立更高的標準來推動上游進行現(xiàn)代化生產管理,從而推動中國茶傳統(tǒng)生產方式的標準化和智能化升級。”徐海玉透露,未來小罐茶的所有原料,除了上游管控之外,在進入黃山中央工廠前,每批次都要通過兩個機構的檢測,而出廠的產品還要在國家茶葉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中心再檢測。這意味著,一罐小罐茶要“過五關斬六將”,才能正式面市。

  此外,從2018年開始,小罐茶還將組建茶園管理和茶葉自動化加工設備研發(fā)這兩支專職團隊。其中,茶園管理團隊將負責在所有合作伙伴中推廣生態(tài)管理方式,逐步將茶園轉變?yōu)橛袡C茶園模式,并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小罐茶的“五星級”茶莊園。按照規(guī)劃,這些茶園將成為“可管控茶園”,再加上占比20%的自有茶園,一起構成小罐茶茶園基地的“版圖”。

  如此嚴苛的標準,從形成到實踐,是小罐茶團隊4年多來漫漫尋茶途程的成果,也是他們出發(fā)的理由。當他們深入中國名優(yōu)茶主產區(qū)、踏遍茶山、嘗過百家茶后,杜國楹才看清了茶行業(yè)這片“森林”的真面目:定位為農產品,有名茶,卻無品牌;定位為文化產品,高高在上,不接地氣。二者的共性是:無標準。

  作為世界第一的產茶大國,中國擁有六大茶類、數(shù)千個品種,而由于自然環(huán)境、采制手法、貯藏方式等差異,又使茶產生千差萬別的品質。其看似“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”,但對于大多數(shù)不懂茶的普通消費者來說,卻是眼花繚亂,莫衷一是,而且,市場又普遍存在魚龍混雜、價高質次等亂象,以至于茶行業(yè)在他們心目中似乎“水”很深:“買時分不出好壞,喝時程序太復雜,送時又沒有明確價值”。

  小罐茶既跋山涉水——通過攜手名優(yōu)茶大師,建立起好茶的認知標準;又豪擲億金——通過制定嚴苛標準、建設現(xiàn)代化智能工廠、組建專職團隊等,將標準推行貫徹到底,并承攬了平衡成本這項復雜瑣碎的工作,這一切正是為了消除這些“痛點”。最終呈現(xiàn)在貨架上的茶品,不論茶類品種,都是統(tǒng)一等級、統(tǒng)一品質、統(tǒng)一重量、統(tǒng)一價格,大大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顧慮,讓茶葉消費變得更簡單、更輕松。

  科學包裝,保證茶本真


  事實上,打“大師牌”“原料牌”并非小罐茶首創(chuàng),小罐茶的過人之處在于敢于花大成本來整合與創(chuàng)新。

  小罐茶這匹“黑馬”,在短時間內讓業(yè)界刮目相看并記住它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包裝——小罐。這只簡約的小茶罐給茶行業(yè)送來一陣“清風”,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,也在茶界掀起了一陣模仿的熱潮。幾乎是在一夜之間,多家品牌茶企都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小罐包裝,規(guī)格也是4克裝。

  小罐看似普普通通,背后卻蘊藏著諸多細節(jié)。據(jù)悉,這款鋁制小罐包裝是小罐茶團隊專門邀請日本知名設計師、歷時近3年、花費500萬才最終出爐的。同時,包裝還采用了真空充氮技術,來隔絕空氣。與之配套的是,小罐茶還打造出世界首臺全自動直線型鋁罐茶葉灌裝封口機,解決自動化封膜過程中充氮保鮮的問題。

  按小罐茶的說法,“氧氣、水分、異味等,都會對茶造成傷害”。因此,充入氮氣,排出空氣,能避免“傷害”,還能減少茶葉斷碎,盡可能保證外形完整。當然了,也不是所有的小罐茶都用充氮包裝,像普洱茶(生茶和熟茶)、白毫銀針、大紅袍就不充氮。

  其實,包裝是小罐茶精品戰(zhàn)略的外在表現(xiàn)之一。面對消費者時,包裝發(fā)揮的不僅是儲藏功能,還傳遞著產品、企業(yè)文化的輸出。因此,在精品戰(zhàn)略指引下,小罐就不只是簡單的包裝物了,在客戶體驗的細節(jié)上,比如因為沒有現(xiàn)成可參考的封膜工藝,為了確保最佳的用戶體驗,小罐茶通過“一年撕3萬張鋁膜”的試驗來實現(xiàn)“密封性和好撕之間的最佳平衡”。甚至做這項工作的同事,被小罐茶內部譽為“首席撕膜官”,這聽起來似乎更像是個噱頭,但一張外膜的反復測試卻充分體現(xiàn)了包裝設計的人性化。歸根結底,還是回到茶品本身:保證茶本真,最大限度地將大師做的茶“還原”到消費者杯中。


分享到:
中食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中食網” 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食網,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食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 “來源:XXX(非中食網)” 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QQ:2427031969 郵箱:2427031969@qq.com。